“这么热的天,为何天气预报显示气温还不到40℃?”这两天,北京高温升级,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有人用手持式电子温度计在街头测量,空气温度、地表温度甚至可以突破50℃。那么,天气预报里的温度是怎么来的?为何在夏天“偏低”?
(资料图)
北京市气象局供图
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气温要在1.5米高处百叶箱内观测
今天(6月16日)14时30分,北京南郊观象台气温冲上39.4℃,打破6月中旬最高气温纪录。北京市气象局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如果在太阳直晒下,走在柏油路面上,体感温度可轻松突破45℃。
人们通常有这样的感觉,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空气和地面温度均明显高于气象部门发布的气温数据。为何气象部门监测得到的气温“偏低”?可以用一句话解释:气象部门在标准观测条件下测得的温度与人们在户外测得的温度出现较大差别,主要是由于测量环境不同。
气象部门监测的气温是怎么来的?记者在中国气象局官网查到,我国气象部门测量气温的依据是世界气象组织(WMO)规定的标准,即距离地面1.5米高处百叶箱内的空气温度。
世界气象组织将空气温度(即气温),定义为“某一地点在防止太阳辐射的百叶箱内并暴露在空气中的温度计所示温度”。根据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百叶箱必须设在草坪上,离地面1.5米,周围较开阔,无高大建筑、树木等阻挡风或者遮挡阳光,保证气象探测信息不受环境干扰。
气温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较性
中国气象局专家解释,太阳热能辐射到达地面后,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热。同时,地面再通过辐射把热传给空气,给空气增热。因此,在天气晴好的白天,地表温度一般都会高于百叶箱测到的温度。
同一座城市内,百叶箱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温度不一样。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高出4℃到5℃。同样,草地、水面、冰面等处测量的温度都不一样。
气温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较性。在百叶箱内测量,保证了各地测量气温环境的一致,这样才有可比较性。
实际上,不仅我国气象部门要按照世界气象组织制定的标准观测气温,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气温测量均需如此,目的是让世界各地的气温有统一的可比较性。否则,全球气温的数据便不统一。
为什么气象部门不直接用“体感温度”?记者了解到,体感温度虽然更加贴合每个人的实际感受,但因人而异,标准更难统一。同一环境下,不同人感受到的体感温度也不一样。体感温度除受气温影响外,还受到空气湿度、风、太阳辐射、着装颜色,甚至心情等因素影响。
北京市选择南郊观象台来代表“北京温度”
此外,同一座城市中,同一时间不同区域气温也不同。由于城市地面硬化程度高、绿植少、机动车热量排放、城区空气流动性差等综合因素,城市中心区域热量聚集或者散热属性与郊区相比有很大差异,而且往往越是中大型城市温度越高,这在城市生态环境上叫作“城市热岛效应”。
在气象预报中,各地气象台会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站点来预报该地气温。以北京为例,通常以南郊观象台百叶箱的气温来代表“北京温度”。实际上,海淀、朝阳、顺义等不同区域在同一时间,气温也有差别。
北京市各区气象台的气温预报就选择本区域内有代表性的站点,同时遵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距离地面1.5米高处百叶箱内的空气温度”这一基本原则。例如,今天15时,北京市海淀区测得的气温为38.2℃,朝阳为38.4℃,而昌平测得的气温为39.9℃。
除了太阳辐射、地面反射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还包括温度平流、垂直运动和非绝热因子等。温度平流指冷空气可以使气温下降而暖空气使气温升高;垂直运动指局地有下沉运动时会增温,有上升运动时会降温。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
标签: